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凱文‧凱利:6個動詞描述現代網路

凱文‧凱利(Kevin Kelly)是《連線》(Wired)網路雜誌創刊主編,他從高中畢業後就到世界各地遊歷,包含1970年代曾在台灣生活一段時間。以日常觀察為基礎,結合技術變化談趨勢,是他的一貫風格。 這段投影片是KK在2011/6/22Nextwork年度大會上,用6個動詞描述網路帶來的現代社會面貌,深具洞見與啟發。 這6個動詞分別是: Screening 螢幕   Interacting 互動   Sharing 分享  Flowing 匯流   Accessing 即時通路   Generating 新生產價值 凱文‧凱利:6個動詞描述現代網路 KK的演講影片:
最近的文章

專心閱讀 專心寫作...在網路上

『在網路上看文章與閱讀長篇紙本書籍是十分不同的經驗。  電腦螢幕天生不適合久讀,而且網路上太多服務會隨時打斷你─Email、MSN、微網誌傳來的訊息提示音、各式各樣的廣告圖案,甚至是文章內附的超連結,都在試圖吸引觀眾眼球─導致網路上一篇文章最好字數在二千字以內,超過就很難讀完。  可是紙本不同,它比較不傷眼,雖然需要你全神貫注投入,但是換來的可以是讀者長達數小時沉浸在與作者文本的對話當中,一些深刻的思考與情緒鋪陳,非經此道無法深刻的留在讀者腦海中。』- 個人意見(關於閱讀) 網路上不易閱讀原因 台灣現今糟糕的網路生態,將網路使用者網當做「眼球」,因此網站的目的是為了「吸睛」。 在1995-2000網路商業泡沫鼎盛時期,網站設計者的目的就是吸睛,讓人的眼球不斷轉動,結果產生了大觀摩的網路泡沫經濟。 「眼球」設計理念的網站樣貌: 擾人的邊欄工具 跳動的廣告物件 五彩繽紛的美工設計 過小or難看的字體 鮮豔花俏的字體色彩 刺眼的底色 「取用」網路&「讀」網路 這樣的網路生態,訓練網路使用者養成一種 「取用」網路 的觀念。 上網的人就像超級市場裡的購物者,他們的目的就是第一時間買到有用的東西,然後快速離開。逐漸產生一種「跳躍式閱讀」的習慣,注意力無限發散,沒有人認真讀完一篇文章。 未來趨勢 :「讀」網路 -把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,並且仔細去思考作者的意思。 隨著電子書、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不斷擴增版圖,書本閱讀和網路閱讀的界線正在模糊化。「讀」網路成了多人追求的方向。 要讓網上文章能讀,需要重新調整文字版面,強化易讀性,靜下心來在電腦螢幕前、在網路上讀完一篇你想讀的電子文章。 專心閱讀 專心寫作...在網上

[書體藝術的極致] 關於「書」本質的深度思索

『好書,不在於你讀了多少,而是他們經過了你多少。』   "In the case of good books, the point is not to see how many of them you can get through, but how many can get through to you."  - Mortimer Adler [抽離了內容之後的「書」,還能稱之為書嗎?] 芝加哥的紙藝雕塑家Brian Dettmer,拿起手術刀,鬼斧神工雕琢世上僅存些許的書體藝術。 在Dettmer在自己 網站 中的藝術聲明裡斷言:『以實體方式呈現資訊的時代已經沒落』(The age of information in physical form is waning)。 在他看來,歷史與實體的重量,已經被凶暴的數位資訊淹沒。 所以他施展外科醫師般的精準刀法,將書本、地圖的內容具象化在書頁裡,人物、動物、歷史斑駁的痕跡,在他的藝術品裡若隱若現,還原事物應有的重量。 書的價值是什麼?除了獲取內容之外,我們還從書得到了什麼? 維基百科裡對書的定義為『 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的紙張的集合。廣義的圖書則是一切傳播信息的媒體 』。 所以,抽離了內容之後的「書」,還能稱之為書嗎?

[閱讀者] iPad對閱讀所做的事...

現代閱讀 傳統閱讀 書的真實價值在其內容,在其思想的灌溉... 是這樣嗎? 2010年,iPad上市,人類的閱讀模式改變了多少? 2種書 2種心理 先看看由買書模式觀察,我們對書的2心理印象。 有些書在買的時候就有準備丟棄的預設心理,而有些書買下就是為了長久收藏。 第1種僅只是為著資訊的吸收,印製上不講究美學的設計,像電腦用書、商業書籍、暢銷小說,讀過了就沒有再次閱讀的必要;第2種是顧到視覺的需要,美觀、精緻,講求內容與設計相得益彰,雖然也許無法傳家,但希望長久伴隨身旁的美麗書本。 第1種可稱為「可丟棄的書」,呈現內容,不理排版,讓讀者閱讀過一次,便可揚棄;第2種可稱為「值得收藏的書」,將內容的承載者視為美學的一部分,講究編排、設計。 iPad的出現,可以讓閱讀者一勞永逸地告別第1種書 。閱讀者心理上更為輕鬆,躲在電子螢幕的保護後方,擋掉環保份子攻擊的口水,不但丟棄了家中書不停堆疊的沈重負荷,也讓樹木擁有更多呼吸的機會。

一個基督徒該具備的特質是...-基督徒經典作品 [正常的基督徒生活]

為什麼很多基督徒看起來,生活起來都不像基督徒? 原因是:『正常的』基督徒生活,和『一般的』基督徒生活大不相同。 那...基督徒該具備哪些特質,該活出哪種生活? 保羅給了我們一個他自己對基督徒的定義:『現在活著的,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。』 《正常的基督徒生活》是倪柝聲弟兄於1938~1939年在英倫及歐陸數地的講道記錄。 無數的基督徒讀了此書後,赫然發現自己離『真』基督徒 (不是真假的真,是程度的真) 的生活有多麼遙遠,才開始漸漸有了生命的轉變;而我,就是其中一個在大學讀完之後,大夢初醒的基督徒。 此書以《羅馬書》為架構,發展出14篇內容精采、思路清晰的信息。 全書共分14章;第1章將我們帶回「真」基督徒的根基-基督的血。 第2章涵蓋羅馬書的4至6章,看見經過十字架之後的基督徒如何活出死而復活的生命。 隨後一章接著一章,句句充滿真知灼見,字字皆是生命體會。 倪弟兄的信息示範性的點出一篇好信息該具備的奇異特質:明明說的儘是聖經,但對聖經稍有了解的我們,卻好像前所未聞,每字每句都是啟示、都是光亮。 [正常的基督徒生活] 書摘Part I (1~7章) § [心智圖]右下方可以調整文字大小(3段式),也可點選彈出式視窗全螢幕觀看 §

[Stay Hungry,Stay Foolish] Steve Jobs的3個人生故事

2006年6月16日,蘋果CEO, Steve Jobs 在柏克萊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。 今天, 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。 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,說實話,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。 今天,我只說三個故事,不談大道理,三個故事就好。 第一個故事,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。 我在里德學院(Reed College)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。 到我退學前,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。那麼,我為什麼休學? 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。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, 年輕未婚媽媽,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.. 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, 所以我出生時,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。 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,他們想收養女孩。 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,我的養父母, 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, 問他們 「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,你們要認養他嗎?」 而他們的回答是「當然要」。 後來,我的生母發現,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, 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。 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。直到幾個月後, 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,她的態度才軟化。

[閱讀者] 人與書之間的親密

美女用閱讀來馴獸~ 閱讀的主體是人,書的存在是為了被閱讀。 因著閱讀,人與書產生了情感;因著閱讀,書店裡的書和家中書架上的同一本書,在我們心中的份量絕不相同。 閱讀是一件私密的事、純粹的事。 閱讀的時刻是最孤獨的,但心靈卻是最熱鬧的。 推薦部落格 Booklover  ,蒐集了數千張人與書親密關係,屬於上個世紀,沒有電子書橫流時代的寶貴圖片... 因為沉浸閱讀,母親忘女兒在身邊 閱讀讓書中的景物活起來 閱讀使人優雅 一無所有,僅有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