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軍中的閱讀生活] 金六結、林口憲校、台北憲兵機車連

2011,隔了兩年,重新觀看自己在當兵過程裡閱讀軌跡,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受。

2009年,11個月的軍旅歲月,我讀完了38本書,30本以上的時代(Time)雜誌、結實地背下了3000個英文單字。

可以說,在部隊中,我將受壓的情緒-受辱、思念、憂慮、怒氣(尤其是怒氣)-築成了一寨閱讀堡礁,讓自己保有最低限度、神聖的思緒自由。

很多人說人生的某個事件扭轉了他們生命的航向,使他們從此走向不同的路程。對我來說,這一年,是一段連貫、緩慢的「事件」,像是一條曲折的甬道,從一頭的什麼通向另一頭。直到2011,我才意識到這段時間在生命中的地位。

這年,是可以獨自分割出來,份外孤獨的一年;這年,也是過去年日積累的收聚,往後日子開闊的開始。

總之,2009後,人生的閱讀變得不一樣了...
[第一階段] 金六結新兵訓練 2009.1.6-28
1. The Life of Pi
少年Pi的奇幻漂流
3. As I Lay Dying
2. The God of Small Things
微物之神
這段閱讀是對過去感性遺跡的懺悔自白書。

3本大學時買下的小說,5年的灰塵,只因三楨設計令我愛不釋手的封面。我想我是愛封面過於愛內容的那種書迷。

寒冷的1月,擦著槍、頂著盔,我讓每個單字、句子、段落,和嘴唇、目光交疊,讓封面下的內容洗滌我的虛榮。意義而言,這是我閱讀上的救贖。


於是,書架上的書不再是藝術品,而是層次豐富的記憶。它們藏在蚊帳和床單下,和我14封情書共處;它們在我每個費心熬出的空檔間陪著我,在輕巧的手電筒的光下,帶我飛越冰冷的軍營,呆滯的臉龐。

Life of Pi,場景多在汪汪太平洋裡,幻想的成份多於現實,孩童與美洲虎簡化後的心靈關係,讓我眼見的不是咆嘯的軍官,而是男孩的冒險故事。God of Small Things, 是情感的療癒;As I Lay Dying, 是死亡的昇華。

[第二階段] 林口憲兵學校 2009.2.10-3.5
5. The Road
10. No Exit
4. The Old Man and the Sea- Heminway;5. The Road;6. The Heart of Darkness-Conrad;7. The Dead;8. Madame Bovary;9. The History of Love;10. No Exit;11. 哲學的邀請;12. 哲學是什麼;13. Death of Venice-Thomas Mann14. 柏拉圖與鴨嘴獸;15. 如何閱讀一本書.

這4個禮拜是閱讀經驗的轉折,心靈在文學與哲學間擺盪。

似乎受到內在的驅動,軍旅時期最具誘惑性的書籍,是那些探索孤獨的書籍。可能生性中的柔性特質,註定要在雄壯威武的環境裡感到孤單。在偌大餐廳裡餐盤的鏗鏘碰撞聲、在柏油路上的行軍踢踏聲、在寢室裡深夜的濃濁呼聲、在集合場的嘶吼報數聲,都太難太難,掩飾背後的孤單。
15. 如何閱讀一本書
12. 哲學是什麼?

The Road, 一條沒有結果,沒有盡頭的道路,寓意式的成為心頭的安慰,寥寥可數的對白,父與子純粹的關係,是現代荒涼的寓言故事。

No Exit, 最受感動的幾本書,都是最精簡的場景、最極簡的角色。存在主義的書,似乎最適合在意義如荒原般的軍隊裡閱讀了。

最後一本"如何閱讀一本書",經典的價值難以言喻,是閱讀軌跡的轉折,捕捉閱讀技巧,閱讀藝術層次提昇,是那種一生將持續翻閱,典藏極的好書。

[第三階段] 台北憲兵司令部機車連 2009.3.10-12.14
18. 說故事的力量
24. 轉山
16. Rogers寫給女兒的12封信;17.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;18. 說故事的力量;19. 簡單的法則;20.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;21. 橘子紅了;22. 14堂人生創意課-;23. Lady with a Dog;24. 轉山;25. 決定未來的10種人;26. 一個新世界;27. 富爸爸窮爸爸;28.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;29. 7 Brains;30. 旁觀他人之痛苦;31. 觀看的方式;32. 國際觀的第一本書;33. 大腦開竅手冊;34.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;35. 槍砲、病菌與鋼鐵;36. 66億人的共同繁榮;37. E. Q.;38. 蘋果橘子經濟學;39. 越讀者.

2009/6/19,在機車連的日子,我的日記裡這麼記著...

28.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
35. 槍砲、病菌與鋼鐵
38. 蘋果橘子經濟學
很小的生活,很小的活著,小心翼翼,深怕干犯旁人空間,於是希望自己隱没起來,和不起眼的一桌、一椅融成一片。覺得他們氣憤,驚駭他們的意見,迫使我踮起腳尖,在輕鴻的線索上;也讓我弓起身,甘願矮他們數截。
30. 旁觀他人之痛苦
為了什麼?為了提防他們,一個顯然大出自己萬倍,巨態的結構體制。失去了姓氏身分。因為太過意識自己的強大,太過自命自身的不凡,反倒愈病態地縮的尊偉的頭,使年歲靜悄悄地掩埋在敬禮和卑微的石礫裡。使豐裕的智慧消没在眼和書本之間的那20公分鐘秘密的聖龕中
閱讀是私密、神聖的活動, 但在部隊裡的閱讀是惶恐、眾目睽睽下的活動。

我在哨上閱讀、在大家看電視時閱讀;在昏黃的夜燈下閱讀、在刺眼的陽光下閱讀;我用任何可能偷來的時間閱讀。

我是個時間的竊賊,大膽行竊。

在閱讀裡,我在自己的世界外創造了無數個世界,我犯了無可救藥的『讀癮』。

這個階段裡我開始了個人閱讀體驗的跳躍,極盡所能,跨界閱讀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Before 2009,閱讀是一種興趣。是美化、豐富生活的手段。是一種感動、是一種氣氛、一種心情。文人的想像是一種意識型態,優雅、氣質、感性,成為擺脫不去的成見,浪漫色彩煙霧繚繞。

After 2009,閱讀是一種使命。是解釋、鑽研生活的手段。是一種衝動性的渴望,獸性般的欲求。是一種追逐、一種優越、一種抱負。一走進書店,非理性的狂熱就被啟動。靈魂裡最純粹的核心在閱讀裡好像找到了目標,培養出無窮無盡的癮頭。
Stef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專心閱讀 專心寫作...在網路上

『在網路上看文章與閱讀長篇紙本書籍是十分不同的經驗。  電腦螢幕天生不適合久讀,而且網路上太多服務會隨時打斷你─Email、MSN、微網誌傳來的訊息提示音、各式各樣的廣告圖案,甚至是文章內附的超連結,都在試圖吸引觀眾眼球─導致網路上一篇文章最好字數在二千字以內,超過就很難讀完。  可是紙本不同,它比較不傷眼,雖然需要你全神貫注投入,但是換來的可以是讀者長達數小時沉浸在與作者文本的對話當中,一些深刻的思考與情緒鋪陳,非經此道無法深刻的留在讀者腦海中。』- 個人意見(關於閱讀) 網路上不易閱讀原因 台灣現今糟糕的網路生態,將網路使用者網當做「眼球」,因此網站的目的是為了「吸睛」。 在1995-2000網路商業泡沫鼎盛時期,網站設計者的目的就是吸睛,讓人的眼球不斷轉動,結果產生了大觀摩的網路泡沫經濟。 「眼球」設計理念的網站樣貌: 擾人的邊欄工具 跳動的廣告物件 五彩繽紛的美工設計 過小or難看的字體 鮮豔花俏的字體色彩 刺眼的底色 「取用」網路&「讀」網路 這樣的網路生態,訓練網路使用者養成一種 「取用」網路 的觀念。 上網的人就像超級市場裡的購物者,他們的目的就是第一時間買到有用的東西,然後快速離開。逐漸產生一種「跳躍式閱讀」的習慣,注意力無限發散,沒有人認真讀完一篇文章。 未來趨勢 :「讀」網路 -把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,並且仔細去思考作者的意思。 隨著電子書、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不斷擴增版圖,書本閱讀和網路閱讀的界線正在模糊化。「讀」網路成了多人追求的方向。 要讓網上文章能讀,需要重新調整文字版面,強化易讀性,靜下心來在電腦螢幕前、在網路上讀完一篇你想讀的電子文章。 專心閱讀 專心寫作...在網上

電子書無法取代的書架空間藝術:Bookshelf Porn

書成了裝置藝術,用零碎的片段換成整體之美 [畢竟人是情感的產物,『翻閱好書』的感覺、品味紙香、隨著書一起老去的浪漫感受,很難被冰冷的ipad或Kindle取代。] 雖然2009年電子書在美國的市佔率只有3~5%,它當年的成長率卻為177%,似乎這是無法挽回的趨勢。 然而,同一年1月開始的『Bookshelf Porn』,將自己定位為『飢渴的愛書者。蒐集所有人們珍愛的書架照片的部落格』:  http://bookshelfporn.com/ ,卻迎面抵抗壓倒性的趨勢,相信『空間』與『環境』為閱讀的核心要素。 即使架上棲息的書一生無人翻閱,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卻已經超越內容本身了~ 取材美國地圖設計出的書架, 十足的愛國主義,台灣是否也該有一面? 因為自己彈吉他的關係, 特別偏愛這個創意十足的吉他盒書架 悲傷的姿態,讓無生命的書架找到了情緒 誰不嚮往高到非用架梯才能構上的巨大書架呢? 被書包圍的人最幸福

[積木之家] 感傷的200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

回憶會像積木那樣,層層堆砌,按順序、有紋理,可以翻找,定位嗎? 恐怕不會... 但在[積木之家]-2009年最佳奧斯卡短片中-老人的回憶就像小孩胡亂拼出的積木一樣,歪歪斜斜,卻由舊到新,依序從最下層堆疊起來,成為一尊感傷、動人的記憶塔。 一個海水快速上升,陸地逐漸消失的城市,為了繼續生存,人們只能朝上加蓋房屋,但短短幾年,辛勞又會被海水淹沒。於是,有人決定出走都市,有人卻頑固地死守從小生長的土地。 故事中的老人,就是最後僅存的幾個頑固份子。陪著記憶中的老妻,一寸寸的向上加蓋。 這海,是遺忘之海,也是記憶之海;讓願意記憶的去記憶,害怕回憶的選擇遺忘...